7月10日,在新疆和田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围绕常用民族药基原考证、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的学术讲座活动。专家、学者齐聚一堂,深入挖掘药材资源的历史脉络与科学内涵,为传统医药交流互鉴与产业发展赋能聚焦民族药研究前沿,为传统民族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本讲座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新疆“天池英才”特聘教授杨新洲与石河子大学教授、硕士生导师庞克坚围绕常用民族药的基原考证、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展开深入分享。

杨新洲开篇点明传统民族药研究现状:虽以功效认知为核心,但在安全性、有效性、作用机制及质量可控性等方面,仍存在诸多待解难题,如药材质量控制研究薄弱、质量标准不完善、标准化建设滞后等,引发全场对民族药发展瓶颈的思考。在具体研究展示中,团队以獐牙菜苦苷抗糖尿病活性及机制等为案例,通过分子对接、实验数据剖析等方式,详细阐释特色民族药药效成分发掘过程,以及其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的生物学机制。

庞克坚围绕常用药材的基原演化与替代、原因详细梳理同属植物替代、性状相似药材误用等多种类型,结合实例阐释药材在历史传承中因转译错误、药性认知等因素产生的演化路径,让参会者清晰洞察药材基原变迁的复杂成因 。从“演化与替代的历史成因”到“药材的基原考证”,庞克坚层层递进,结合文献考据、实地调研成果,深入挖掘地缘文化、贸易交流、传统医学传承等对药材基原的影响,为澄清药材基原混乱、规范用药提供科学依据。

此次科研讲座既是一次学术成果的展示,又是科研人员及学生提升科研能力及思路的好机会,更是传统民族医药与现代科研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,是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,通过厘清基原演化脉络,不仅为传统药材的精准应用、质量提升筑牢基础,也为产业协同发展搭建桥梁。随着对特色民族药研究的深入,有望破解民族药发展痛点,推动其标准化、现代化进程,让民族药这一宝贵资源更好地服务健康事业,为医药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 。
(编辑:木艾塔尔·努尔麦麦提 责编:杜道全 初审:图尔荪妮萨·麦提库尔班 终审:付瑾)